疫情下,在线招生成来华留学招生关键途径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逐渐增强,全球各国年轻人的来华留学成为一种趋势。2018年中国高等教育机构来华留学生招生总人数为49.2万人,相比2017年的48.92万人增长约0.28万人,2019年则基本完成了《留学中国计划》中国家2020年50万来华留学生的目标。随着国家对留学生招生工作提质增效的新要求,以及2020年新冠疫情的不期而遇以及各国防疫、入境政策等因素影响,在扩大来华留学生招生数量的基础上,招收高素质来华留学生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来华留学工作新的重中之重。
扩大来华留学生招生规模加速中国教育国际化脚步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作为世贸组织的开放领域之一的教育,教育国际化自此走入快速通道,据统计,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国际学生生源国;2019年出国留学总数70.35万人,增长6.25%;留学回国总数58.03万人,增长11.73%;十三五期间,约8万公派留学人员办理派出手续。截止目前,与我国互认高等教育学历学位累计覆盖54个国家和地区;全球70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海外约2500万人正在学习中文。
与出国留学相对比的是来华留学不遑多让,据中国教育部来华留学数据统计,2014-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留学生招生人数逐年增长,中国已经为世界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国;2018年在华留学生总人数达49.2万人;连续10年增幅6%以上;学历生占比52.44%,同比增幅6.86%;1004所高等教育机构招生。
基于此,扩大来华留学生招生规模将提升我国从"教育输出"大国往"教育输出"强国的转变,提高我国在教育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以及更好地弘扬中国文化,讲好中国好故事的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通过招收更大规模的来华留学生来中国学习进修,让他们不但能亲身感受中国经济的巨变,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通过在中国的学习,生活,让他们逐步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地大物博。
此外,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也将为中国高等教育提升经济效益。与动则几十万,上百万的英美澳加留学费用相比,中国相对成本较低,且对来华留学有诸多优惠政策,国家每年都会设立中国政府奖学金政策吸引外国留学生,同时,地方政府和高校也针对外国来华留学生提供诸多包括学费、住宿、生活费等支持政策,在招收到更多来华留学生的同时,包括英美澳加韩国日本等各国自费来华留学的学生数量也逐年增加,在推动中国教育国际化的同时,也为中国创造新的收入增长点。
新冠疫情肆虐减速了中国教育国际化步伐
2020年,新冠疫情的不期而遇,使得教育国际化的步伐减速。据国家卫健委及相关地方卫健委的信息发布,自2021年12月起,全国新冠疫情进入第四波流行高峰。截至3月20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21388例(其中重症病例39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06200例,累计死亡病例4638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32226例,现有疑似病例14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2053069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336223人。面对新冠疫情,中国边摸索边探路,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封控+全员核酸"式的物理阻隔方案。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的中国抗疫,其最终目的是希望整个国家,不以大规模死亡为代价来走过这场大瘟疫。
增加抗原检测、(无)轻症感染者不住院、放宽出院标准,纳入特效药……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截至3月18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2亿1871.6万剂次,完成全程接种的人数为12亿3970.6万人。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很多行业摁下了"减速键",其中来华留学深受影响。而与之对应的,中国政府,中国高等教育为推动中国教育国际化和来华留学提供了包括政策、人文和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保障支持。
2021年12月29日,为规范高等学校在华国际学生勤工助学管理,进一步做好来华留学提质增效工作,教育部、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移民管理局联合制定了《高等学校国际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
2021年7月1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织2021届毕业留学生来到陕西省合阳县初心公园,通过参观公园内50多个重大历史事件复刻微场景,帮助留学生学习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2021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学院举办"温暖瞬间"专题摄影比赛,总计收到158幅作品,共有来自7个国家的14名同学获奖。
2022年2月北京冬奥期间,柬埔寨留华学生会举办庆祝北京冬奥会活动,并发表声明表示,坚定支持中国办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祝冬奥会圆满成功。
……
"十四五"时期,重视实现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教育国际化的共识。扩大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打造优势学科;完善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学历结构;完善来华留学生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体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新冠疫情虽使来华留学事业减速,但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建设的需要,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