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博士生?记住这五条“黄金法则”:第一条找个好导师!
博士生与博士生之间的差距,可能还会大于博士生与本科生之间的差距。
在读博的同类群体中,有的人可能会在学术上成果显硕、爱情上迎娶白富美、事业上出任高校副教授;有的人可能延毕几年,甚至被清退。
“好”博士与“差”博士的差别所在没法给出一个高度的概括,因为每个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都有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的与众不同我们无法一一概括。
但在这里,留小留老师整理出攻读博士学位的五条“黄金法则”,以帮助那些马上要步入博士学习生涯的同学们。
我们很多时候都在说导师的科研水平决定了你的科研水平,这有一定的合理性。
实际上,大部分博士毕业生在交流时,都认为导师是影响博士生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的第一关键因素。
如果你的目标是以后从事科研工作及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那么,选择一位活跃的导师也是最关键的!
导师之所以能成为导师,其总有一些特长和关系网络,你与导师多沟通交流,在现在的科研中、生活中以及未来的就业中都会获得导师更多的帮助。
因此读博中得罪谁也不要得罪导师,要与导师保持密切沟通和友好的关系。
做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选题!
那如何选好课题?
所有的科研课题,都需要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
● 研究的必要性;
● 研究的可行性。
在确定课题之前,一定要大量阅读综述。
读这些文献,无论是你在进行数据收集之前或是之后,对于设定研究目标、总结研究结论都非常有帮助。
但一旦确定了题目,则就是一步步深入。遇到挫折时,首先要坚持自己的方法是否错误,必要时寻求别人帮助,一点点解决了问题,并随着你研究的深入,你就会成为最懂那个领域的科学家,哪怕是一个非常小的点。
做科研切忌到处挖坑!
这个建议听起来好像在制造恐慌,但却是最有用和最常见的建议。
博士论文长达几百页,有必要尽早开始;从而根据论文要求,设定读博的目标及研究的问题。目标设定后可能会更改,但是明确的计划有助于保持专注。
即使最后你没有使用前期所写的论文,尽早动笔并让导师审阅从而提供指导也是有意义的过程;
写作的习惯更会促使博士生查阅文献和深入思考,从而帮助理顺头脑中的思路。
我们总说:“Gri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IQ(毅力比智商更重要)”,因为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都遍布困难。
科学研究的本质是探索未知,研究过程中注定会困难百出!
当老师问最近科研进展或遇到实验难题时,“差”博士大多套路是:我读了几篇论文,我觉得有以下几项难点,预期后面解决。基本目标就是熬过这次汇报,不被老师怼就算成功,而预期后面解决的难点最终也不了了之,毫无执行力可言,只是一种被动的科研。
“好”博士却不一样,他们在汇报时会将文献中的解决方法进行详细讲述并分析可行性,而更优秀的博士生还会动手去尝试,看看难点到底在哪儿。
所以读博怕的不是你没有目标,而是你有目标不去执行、没有执行,一切都是空谈!
这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从来都不是浅尝辄止,一定要想着把它学通,本质参透。
对于大多数博士来说,读博的过程往往都是一个持续自我否定的过程。
每当面对一个模型自己无法解释时,每当提炼不出“创新点”时,再看看别人论文里一个烂大街的领域却独辟蹊径确立了一个新的维度或指标,这时脑袋里总会质疑:
我的智商是不是支撑不了读博?我是不是并不适合搞科研?
还有遭遇科研挫折时自我折磨、自我伤害、抑郁寡欢,心态大崩,以及失眠、焦虑、脱发等等……
所以早点让自己认清自己,跟自己达成和解的时候,一切不如意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另外读博的过程也是要平衡好科研和生活的关系,博士生也是有情感和生活需求的,其实大家不要过分苛刻和附加太多“道德”压力。
No one knows everything,and you don t have to.没人通晓一切,你也不必如此。
——《Four golden lessons》史蒂文·温伯格
助力你成为“好”博士的因素可能在于导师、师门关系、研究课题等,但最重要的还是在于你自己!
当你面对外界的不公或者不如意时不要过多地去抱怨,因为这无济于事,只会增加自己的负面情绪。
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自身出发,找到自身的问题,从多个方面提升自己!
无论如何,年轻是劣势,同样也是资本,假如你从现在开始一直专注一个领域,总有一天,你会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