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塔迪文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咨询热线:19174964824
首页 » 出国留学博士

出国留学博士

大师兄留学网出国留学博士栏目,提供与出国留学博士相关的内容,希望大师兄留学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与出国留学博士相关的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

提前半年博士毕业,一作发顶刊论文11篇,这位“科研学霸”的秘诀是?

标签: 出国留学 博士留学

  提前半年博士毕业Angew.Chem,CHEM,ACS Catalysis等国顶尖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1篇,累计影响因子96.273,1篇论文成为“ESI高被引论文”,申请PCT国际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4项,获得国家奖学金等数十项荣誉……

  这位同学口中的“科研大神”,就是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毕业生景亚轩。6月26日,在华东理工大学2021届毕业典礼上,景亚轩作为研究生代表分享了自己的求学和科研经历。

  一段新征程,萌发科研梦想

  景亚轩出生于甘肃庆阳的一个小村庄,9年前,怀揣着华东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第一次乘坐了火车。一路向东的27个小时,景亚轩第一次见到了与黄土高原不一样的祖国大地,也从此踏上了人生新征程。

  初入校时,景亚轩对科研并不是特别热衷,但他所在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构建了贯穿整个本科专业教育的“四年一贯,课内外结合”的创新教育体系,每名学生都要经历科学研究的相关训练。大四时,景亚轩加入王艳芹教授课题组参加科训和做毕业设计,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但慢慢对科研产生了兴趣,从本科到硕博连读,他的研究领域再也没有离不开过废弃碳资源(生物质和塑料)的催化转化。

  将废弃生物质、废旧塑料转化为有用的化学品和燃料,不仅可以缓解化石资源的短缺,也可以对废弃资源进行处理,减少环境污染。“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是全世界的重大挑战,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和塑料生产消费大国,对这方面研究的需求也更加紧迫。”景亚轩希望能为解决我国废弃生物质资源的处理问题,解决环境和能源等世界性难题尽一份力。

  景亚轩的研究成果实现了葡萄糖、淀粉等天然糖直接转化制备高品质燃料前驱体,避免了传统的多步转化过程,大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效率,降低了分离成本,且新的反应机理也有效避免了胡敏素的产生。他还首次发现了铌基催化剂对碳氧双键独特的活化能力,并成功应用于燃料前驱体的制备过程,通过对铌基催化剂的精准调控,实现了可再生的茚及其衍生物等精细化学品的合成。

  先一步失败,才能早一步成功

  景亚轩第一篇发表在ChemSusChem的成果,是他在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预期之外的副产物,起初他百思不得其解,然而随着反复思考,并查阅了大量文献,他惊奇地发现,这是一个在该领域从未被报道过的全新的反应。基于这一发现,景亚轩围绕该反应设计了一个新的催化体系,相关成果发表在了ACS Catalysis上。这件事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启发:科研过程中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一点不起眼的结果可能就是另一个全新的故事。

  “在过去9年里,我体验过通宵做实验的疲惫,也感受过科研有进展时的欣喜,体验过文章被拒时的沮丧,也感受过获得国奖时的自豪。”景亚轩说,相比这些经历,一次尚未成功的研究更让他难忘。

  为了探究生物质转化中的一个实验现象,景亚轩付出了将近一个学期的努力,到后期却发现情况比预想得复杂太多,在现有基础上难以实现。即使到了现在,景亚轩依然经常思考这个体系,想办法尝试继续推进。

  他说:“先一步失败,才能早一步成功。”也正是有了这样乐观坦然的态度,景亚轩才能在略显枯燥的科研生活中找到自己独有的乐趣。

  在攻读博士期间,景亚轩斩获了包括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在内的10余项荣誉,得到华东理工大学“张江树优博”培育计划的资助并取得超出预期目标的成果,以“利用废弃生物质资源催化转化制备高品质燃料及化学品”为题,斩获清华大学“钱易环境奖”(全国仅20人获得)。

  良师益友,合作共克难关

  科研道路上,身边人的鼓励和学习环境都至关重要。无论是家人和女朋友的支持、科研同伴的配合,还是导师的引导,景亚轩都心怀感激。他常常能和科研同伴碰撞出火花,课题组成员对科研的洞察力和激情,特别是导师王艳芹教授的谆谆教诲,都对他产生了很正面的影响。

  从一个实验结果的分析、一个问题的解决、整体论文的逻辑布局,到每一位学生人生道路的规划,王艳芹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当景亚轩前期在研究方向上取得一定成果后,王艳芹鼓励他要跳出现有的思维框架,多关注其他的领域。方向的跳跃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起初景亚轩心里不是很有把握,但导师坚持给他鼓励和引导,使他的想法逐渐变得大胆起来,最终成功实现了跨越,在塑料的催化转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借鉴生物质内链接键的精准活化思想打破了芳香塑料的链接键。该项工作被化学类顶级期刊Angew接收。

  不仅自己在追梦路上奔跑,景亚轩还带领华理学子一起追梦。“本科期间的‘大创’、科训、毕业设计环节都很重要,能为以后的科研打下扎实的基础。”景亚轩建议学弟学妹们,要抓住这些机会,好好锻炼自己。最近,景亚轩也正带着几个师弟师妹一起进行科学研究,小到实验仪器的使用,大到实验数据的分析和文章修改等,他都会给出中肯的指导和建议。他回忆起自己刚进入实验室时候的经历,深知师兄师姐的指导非常重要,因此他也竭尽所能,与师弟师妹一起成长,把这份关心和温暖传递下去。

  筑梦华理,坚守科研初心

  从18岁踏入华理校门,到如今26岁拿到博士学位,景亚轩感慨,华理的学习和科研氛围是他能全身心投入的基础。前段时间,他翻看着自己在华理这8年多的照片,回忆起了太多的故事,也发现自己有着太多的蜕变。在华理,他认识了一群可敬可爱的老师和同学,找到了心爱的另一半,更确定了自己一生为之追求的科研爱好。

  2019年10月,景亚轩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资助,以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生身份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学习了一年时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他对祖国爱得更加深沉,在与国外的鲜明对比之下,他意识到,中国的抗“疫”更加有力而伟大,来自华理和大使馆的防疫物资、温馨提示、暖心关怀,都让他更加坚定了为国家科研贡献力量的决心。

  “创新活跃的思想、专注独立的品格、信心满满的状态都是华理带给我的财富,让我对科研充满了热爱和敬畏,也让我真正找到愿一生为之努力奋斗的事情——立志为国家的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博士毕业后,以碳中和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景亚轩,在华理博士后的岗位上继续追求着科研理想——入站半年不到,他已获得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和面上项目。

  “为解决我国废弃生物质资源和废旧塑料的处理问题,解决环境和能源等世界性难题尽自己的一份力,是我做科研的初心。”以生物质、塑料催化转化制备高品质烃类燃料为研究主线,景亚轩将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开挂”,持续前行。

查看全文>

航天英雄聂海胜的57岁:收获博士学位,第三次出征太空!

标签: 出国留学 出国留学申请

  总是今年已经30+读博士合适吗?”、“我年纪不小了,再去读博会不会太难?“这之类的问题,仿佛年龄已经成为了大家读博的一个障碍。

  攻读博士、追求梦想真的与年龄有关吗?今天,大师兄留学网小编就用57岁的他的故事告诉你,只要你想,任何时候都不算晚!

  57岁拿到博士学位,第三次出征太空

  年过半百,一个人还可以做什么?有人数着日子等退休的那一天,也有人像少年一样为梦想奋力拼搏。

  57岁的聂海胜,80天前刚作为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

  3月27日,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研究生毕业典礼,聂海胜用视频与同学们分享他的感悟:上海交大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创新前沿的学术理念,开拓进取的科研精神,使到自己受益匪浅。自上海交大毕业以来,我们经历了从专业型、实践型到研究型、学术型的转变,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更有底气去迎接国家交给的任务。

  就在6月17日上午,聂海胜与刘伯明、汤洪波一起,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出征太空,这也是聂海胜的第三次太空之旅。

  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聂海胜说:“这些年,我们时刻努力着、准备着,可以说只有飞行和准备飞行两种状态。只要祖国需要,我们随时迎接挑战、履行使命!”

  聂海胜简历

  聂海胜,1964年9月出生在湖北的一个小村庄,父母都是农民,家里兄弟姐妹多,生活捉襟见肘。即便如此,父母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们读书。

  1983年高中毕业时,赶上空军招飞,聂海胜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报了名,没想到各项考核和体检全都顺利过关,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今空军航空大学)入伍。

  进入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后,聂海胜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刻苦学习、严格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1987年5月,聂海胜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分配到空军飞行部队,成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

  在其空飞生涯中,聂海胜曾飞过歼五、歼六、歼七等机型,安全飞行1480小时,为空军特级飞行员。

  1998年1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任务时,聂海胜被选入任务梯队。他和翟志刚作为备份,一直坚持到火箭点火的那一刻。

  2005年10月,他与费俊龙执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10年1月获得航天工程硕士。

  2011年7月晋升少将军衔。

  2013年4月,入选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

  2013年6月11日,聂海胜与新航天员张晓光、王亚平(女)搭乘神舟十号再次飞抵浩瀚宇宙。

  2013年6月23日10时07分,在聂海胜的精准操控和张晓光、王亚平的密切配合下,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实现手控交会对接。聂海胜成为继刘旺之后,第二个手动驾驶神舟飞船的中国人。

  2016年2月,特级航天员聂海胜少将出任中国航天员大队大队长。

  2021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博士学位。

  摆脱年龄焦虑

  从聂海胜的个人简历不难看出,他34岁成为我国首批14名航天员中的一员,41岁首次实现“太空梦”,49岁二次进入太空,57岁获得博士学位并第三次出征太空。可以说,聂海胜的这些重要成就,都是在大家所谓的“中年危机”年龄段取得的。

  人到中年,当大家都在因为年龄而感到焦虑的时候,聂海胜在干什么呢?他一直在为“飞天梦”努力着、准备着。

  34岁时,入选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聂海胜从零开始,要完成基础理论、体质、心理、航天环境耐力与适应性、航天专业技术、救生与生存等八大类上百个科目的艰苦训练。平日里白天晚上学习,周末也不休息。有时聂海胜回家往床上一躺,腿都抬不起来,但在聂海胜看来,“难受很正常,不难受就不对了。”

  49岁时,担任神舟十号乘组指令长,聂海胜与航天员张晓光、王亚平圆满完成我国载人航天首次应用性飞行。在这次任务中,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需要进行1次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手动对接难度系数极高,被称为“太空穿针”。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聂海胜在地面模拟训练超过2000次。2013年6月23日10时07分,在张晓光、王亚平的密切配合下,航天员聂海胜精准地完成了这次的手控交会对接。

  57岁时,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聂海胜勉励大家顺应时代需求,积极接受祖国的挑选,并始终保持脚踏实地、执着向前的精气神,披荆斩棘、顽强拼搏,笃定前行,去拥抱属于自己的梦想与成就。

  写在最后

  如今,57岁的博士宇航员聂海胜再次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出征太空。再问苍穹,聂海胜为航天事业拼搏的心依然年轻,他用行动向外界诠释了航天人的坚守。

  在《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一书中,摩西奶奶告诉我们:

  总有人说已经晚了。实际上,“现在”就是最恰当的时候。对一个真正有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及时的。

  所以,想要读博的你,不要再因为年龄而犹豫了,现在行动,还不算晚!


查看全文>

搞科研可以有多拼?北大博士为完成论文研究,送5个半月外卖!

标签: 出国留学 出国留学博士

  科研人为完成研究课题顺利发表论文,可以有多拼?

  最近,一位北大博士分享了自己曾经送外卖的真实经历。

  陈龙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雅博士后,2018年,为了完成博士论文,他加入了北京中关村的一家外卖骑手团队,花了5个半月时间进行田野调查,每天送外卖,体验骑手的劳动过程。据悉,陈龙的论文成果将在今年出版。

  起初,为了收集实验数据的他,第一天才跑了9单,当时送一单8块钱,共挣了72块。后来慢慢熟练了,最多一天陈龙送了24单。他一般跑到下午3点就不跑了,因为电动车没电了,就会开始找骑手做一些访谈。

  究竟是什么样的课题研究,需要博士去亲身体验送外卖?陈龙的所有调查始终围绕社会学中的一个核心命题:资本如何控制劳动者,而劳动者又是如何反抗的?为了调查到真实的数据,他才做了这个“深入基层”的决定。

  在此过程中,他发现,一开始自己可能只是跑了一天感觉到工作量大,再跑两天就习惯了,结果习惯了以后他不会觉得跑5单很辛苦,而是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我还能跑,我可以跑30单、40单,甚至会抱怨平台,为什么不再给我多一点单子?”他逐渐意识到,这样的认知背后是因为个人的劳动力极限已经慢慢被撑开了。

  只有通过亲自体验,陈龙才发现了这样来之不易的结论,足以基于真实情况展开课题研究。试想科研人从选定一个研究方向,到参考大量文献,再到着手研究进行实验、调研等数据收集,这期间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为了保证试验数据的真实性,又有多少人像这位北大博士一样,不拘泥于参考以往文献的结论,亲自作为实验对象来调研数据,勇敢地应对研究中可能出现的真实情况。

  为了完成研究课题,不乏拼搏在一线调研的科研工作者,实验室更是能看到他们不分昼夜奋斗的身影。此前还有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博士,她不仅经历了怀孕生子期间做实验,还以此发了篇Nature子刊!

  博士怀孕生子期间做实验,一作发了篇Nature子刊

  1989年出生的张雨晴博士,在入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1年半以前才从上海交大博士毕业。她在此期间一边写论文,一边要带本科生竞赛,上两门生物基础课,此外还要给留学生全英文授课,同时还赶上了她怀孕生子。

  “除了上个月做月子,几乎没有请过假。因为论文投出去以后,后来还修改了2次,要补做实验。当时很多是细胞实验,有的人因为怕实验室环境对身体不好,所以怀孕期间不敢呆实验室。但是为了发这篇论文,我经常呆在实验室里。”

  为了在繁忙的工作、带娃中抽出时间学习,张雨晴博士每天用地铁上的时间看文献。她到学校需要1个多小时,每天来回地铁的时间就是她学习最新学术文献的时候。

  从耗时一年做了一百多次实验,到顺利发表这篇影响因子高达11.878分的Nature子刊论文,其实张雨晴前后准备了三年,部分研究工作还是从她在上海交大读博期间就已经开始了,在论文完成、投稿给编辑部以后,还经过半年多时间的修改才最终通过审核发表。

  科研人到底有多拼?

  早前,国际顶尖医学期刊BMJ杂志发表了题为:“Working 9 to 5,not the way to make an academic living:observational analysis of manuscript and peer review submissions over time”的研究论文。

  该论文通过观察分析2012年至2019年之间在BMJ杂志上提交手稿和进行同行评审的时间,总结了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规律,朝九晚五,不是通过学术生活之路。

  该研究发现:除了正常的工作日以外,中国研究人员多在周末或深夜提交、手稿和同行评审提交多在节假日、工作日甚至连按期返稿都难以实现......

  此外,科研人日常访问工作网站的时间也能作为参考:

  知名生命科学工具网站-科研者之家早前公开了过去24小时的网站访问量小时数据,不难发现,从上午9:00一直到晚上23:00,科研人基本都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甚至凌晨一两点还存在着不小的活跃度。

  这么多时间都去哪了?作为科研人,辛辛苦苦做课题、做实验、写论文,满怀期待投稿后要么杳无音信,要么残酷被拒,要么几位reviewer提出修改意见,编辑返回意见后反复大改,过程相当曲折。

  科研是一个需要很长周期才能出结果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那种不知道实验结果会如何的困扰,不知道何时才能找到答案的忧虑,不知道今后自己归宿的迷惘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年轻的科研工作者。

  总听人歌颂爱情的忠贞和伟大,到了科研人这里,更是把坚守的品质发挥得淋漓尽致。成功并非一蹴而就的侥幸,往往在发表杰出成果的背后,是无数个不辞辛劳的日夜换来的,各种辛酸苦辣,只要是不辜负自己的本心,再艰难的历程也值得我们去勇敢拼搏一番~


查看全文>

博士毕业进入高校任教,需要多久才能成为教授?

标签: 出国留学 出国留学博士
博士毕业进入高校任教,需要多久才能成为教授?3年、5年、8年......?我们不免能看到,有不少青年学者,在晋升和年龄的抗衡中产生这样的困惑,这也给了部分博士在读的同学一个提前预警,是否自己未来也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大师兄留学网【留学网dsxliuxue.com】小编来为您详细介绍。
查看全文>
大师兄留学顾问:
Betty学姐
   手机号:
意向国家:
咨询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