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半年博士毕业,一作发顶刊论文11篇,这位“科研学霸”的秘诀是?
提前半年博士毕业,在Angew.Chem,CHEM,ACS Catalysis等国际顶尖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1篇,累计影响因子96.273,1篇论文成为“ESI高被引论文”,申请PCT国际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4项,获得国家奖学金等数十项荣誉……
这位同学口中的“科研大神”,就是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毕业生景亚轩。6月26日,在华东理工大学2021届毕业典礼上,景亚轩作为研究生代表分享了自己的求学和科研经历。
一段新征程,萌发科研梦想
景亚轩出生于甘肃庆阳的一个小村庄,9年前,怀揣着华东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第一次乘坐了火车。一路向东的27个小时,景亚轩第一次见到了与黄土高原不一样的祖国大地,也从此踏上了人生新征程。
初入校时,景亚轩对科研并不是特别热衷,但他所在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构建了贯穿整个本科专业教育的“四年一贯,课内外结合”的创新教育体系,每名学生都要经历科学研究的相关训练。大四时,景亚轩加入王艳芹教授课题组参加科训和做毕业设计,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但慢慢对科研产生了兴趣,从本科到硕博连读,他的研究领域再也没有离不开过废弃碳资源(生物质和塑料)的催化转化。
将废弃生物质、废旧塑料转化为有用的化学品和燃料,不仅可以缓解化石资源的短缺,也可以对废弃资源进行处理,减少环境污染。“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是全世界的重大挑战,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和塑料生产消费大国,对这方面研究的需求也更加紧迫。”景亚轩希望能为解决我国废弃生物质资源的处理问题,解决环境和能源等世界性难题尽一份力。
景亚轩的研究成果实现了葡萄糖、淀粉等天然糖直接转化制备高品质燃料前驱体,避免了传统的多步转化过程,大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效率,降低了分离成本,且新的反应机理也有效避免了胡敏素的产生。他还首次发现了铌基催化剂对碳氧双键独特的活化能力,并成功应用于燃料前驱体的制备过程,通过对铌基催化剂的精准调控,实现了可再生的茚及其衍生物等精细化学品的合成。
先一步失败,才能早一步成功
景亚轩第一篇发表在ChemSusChem的成果,是他在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预期之外的副产物,起初他百思不得其解,然而随着反复思考,并查阅了大量文献,他惊奇地发现,这是一个在该领域从未被报道过的全新的反应。基于这一发现,景亚轩围绕该反应设计了一个新的催化体系,相关成果发表在了ACS Catalysis上。这件事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启发:科研过程中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一点不起眼的结果可能就是另一个全新的故事。
“在过去9年里,我体验过通宵做实验的疲惫,也感受过科研有进展时的欣喜,体验过文章被拒时的沮丧,也感受过获得国奖时的自豪。”景亚轩说,相比这些经历,一次尚未成功的研究更让他难忘。
为了探究生物质转化中的一个实验现象,景亚轩付出了将近一个学期的努力,到后期却发现情况比预想得复杂太多,在现有基础上难以实现。即使到了现在,景亚轩依然经常思考这个体系,想办法尝试继续推进。
他说:“先一步失败,才能早一步成功。”也正是有了这样乐观坦然的态度,景亚轩才能在略显枯燥的科研生活中找到自己独有的乐趣。
在攻读博士期间,景亚轩斩获了包括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在内的10余项荣誉,得到华东理工大学“张江树优博”培育计划的资助并取得超出预期目标的成果,以“利用废弃生物质资源催化转化制备高品质燃料及化学品”为题,斩获清华大学“钱易环境奖”(全国仅20人获得)。
良师益友,合作共克难关
科研道路上,身边人的鼓励和学习环境都至关重要。无论是家人和女朋友的支持、科研同伴的配合,还是导师的引导,景亚轩都心怀感激。他常常能和科研同伴碰撞出火花,课题组成员对科研的洞察力和激情,特别是导师王艳芹教授的谆谆教诲,都对他产生了很正面的影响。
从一个实验结果的分析、一个问题的解决、整体论文的逻辑布局,到每一位学生人生道路的规划,王艳芹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当景亚轩前期在研究方向上取得一定成果后,王艳芹鼓励他要跳出现有的思维框架,多关注其他的领域。方向的跳跃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起初景亚轩心里不是很有把握,但导师坚持给他鼓励和引导,使他的想法逐渐变得大胆起来,最终成功实现了跨越,在塑料的催化转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借鉴生物质内链接键的精准活化思想打破了芳香塑料的链接键。该项工作被化学类顶级期刊Angew接收。
不仅自己在追梦路上奔跑,景亚轩还带领华理学子一起追梦。“本科期间的‘大创’、科训、毕业设计环节都很重要,能为以后的科研打下扎实的基础。”景亚轩建议学弟学妹们,要抓住这些机会,好好锻炼自己。最近,景亚轩也正带着几个师弟师妹一起进行科学研究,小到实验仪器的使用,大到实验数据的分析和文章修改等,他都会给出中肯的指导和建议。他回忆起自己刚进入实验室时候的经历,深知师兄师姐的指导非常重要,因此他也竭尽所能,与师弟师妹一起成长,把这份关心和温暖传递下去。
筑梦华理,坚守科研初心
从18岁踏入华理校门,到如今26岁拿到博士学位,景亚轩感慨,华理的学习和科研氛围是他能全身心投入的基础。前段时间,他翻看着自己在华理这8年多的照片,回忆起了太多的故事,也发现自己有着太多的蜕变。在华理,他认识了一群可敬可爱的老师和同学,找到了心爱的另一半,更确定了自己一生为之追求的科研爱好。
2019年10月,景亚轩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资助,以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生身份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学习了一年时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他对祖国爱得更加深沉,在与国外的鲜明对比之下,他意识到,中国的抗“疫”更加有力而伟大,来自华理和大使馆的防疫物资、温馨提示、暖心关怀,都让他更加坚定了为国家科研贡献力量的决心。
“创新活跃的思想、专注独立的品格、信心满满的状态都是华理带给我的财富,让我对科研充满了热爱和敬畏,也让我真正找到愿一生为之努力奋斗的事情——立志为国家的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博士毕业后,以碳中和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景亚轩,在华理博士后的岗位上继续追求着科研理想——入站半年不到,他已获得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和面上项目。
“为解决我国废弃生物质资源和废旧塑料的处理问题,解决环境和能源等世界性难题尽自己的一份力,是我做科研的初心。”以生物质、塑料催化转化制备高品质烃类燃料为研究主线,景亚轩将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开挂”,持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