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于1868年3月11日正式开学,当时仅有50名学生,两名教授。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到二十世纪初期,学校已经得到各州的赞扬,声誉传遍了全美。虽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但是二十世纪仍是美国,也是该校的大发展时期。1946年学校在芝加哥的旧海军码头设立一所初级学院。1900年,全校学生人数为2300名。到1947年,注册学生人数已经达到15500人。
住宿服务:大学提供近9千个宿舍单位,有国际学生宿舍、单人房、男生及女生宿舍等,种类繁多,宿舍的申请采取先到先得的方式。
本科:高中毕业,两篇文章,ACT/ SAT,雅思6.5 (单项分数不低于6.0)或新托福79以上(官网上从前是这个标准,但从2014年起此标准已经不再官网中出现,所以如果没有90分以上的成绩不要申请。工程等学院至少102以上);艺术、舞蹈、音乐、戏剧类申请人有特殊要求。
研究生:大学本科毕业,雅思6.5(单项分数不低于6.0)或新托福(有条件录取79以上、完全录取102以上),GPA3.0,GRE或GMAT,个人自荐信和学术推荐信。
诺贝尔奖得主
约翰·巴丁(John Bardeen),物理系教授,与布拉顿(W. H. Brattain)、肖克利(W. Shockley)发明晶体管,共享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与利昂·库珀(Leon Cooper)、约翰·施里弗(John Schrieffer) 创立低温超导理论(BCS),共同获得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约翰·巴丁成为有史以来首位在同一领域(固体物理学)中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在伊利诺伊大学任教从1951年直到1991年去世。
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集成电路(IC)的两位发明人之一,共享200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集成电路被誉为信息时代最为重要的发明之一;1947年获伊利诺伊大学科学学士。
安东尼·莱格特(Anthony J. Leggett),物理系教授,因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的开拓性贡献,与Alexei A. Abrikosov及Vitaly L. Ginzburg共获2003年诺贝尔物理奖;1983年成为伊利诺伊大学教员。
保罗·劳特伯(Paul C. Lauterbur),化学系教授,因磁共振可视化不同结构的开创性发现,与彼得·曼斯菲尔德(Peter Mansfield)共获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1985年成为伊利诺伊大学教员。
罗莎琳·萨斯曼·耶洛(Rosalyn Sussman Yalow),医学物理学家,因开发多肽类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而共享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二个女科学家;获伊利诺伊大学1942年理学硕士、1945年理学博士等等。